1916年6月6日,袁世凯在北京死去。两天之后,直到袁世凯的五弟、六弟从彰德、项城赶来,尸体才开始入殓,当时,因天气较热,而且袁世凯死前昏迷的时间并不长,一直保持着饮食,所以,死后的第二天肚子就膨胀起来,向外散发着臭味,嘴角也流出了暗色的血。
等到入殓之时,臭味更大,膨胀的身体也更加胖肿了。死前做好所谓的“十二辰”的阴沉木棺材放不进去,只好临时加工定做了一个普通阴沉木棺材。大殓时,袁世凯头戴平天冠,身着祭天大礼服,俨然成了大行皇帝。
当时,北京政府发布了一道命令,追怀袁世凯所谓的“首绩”及表达“同悲”之情。内容说:辛亥革命时,“前大总统赞成共和,奠定大局,苦心尸擘画,昕夕勤劳”。所以,“由国务院转饬办理人员,参酌中外典章,详加拟议,务极优隆,用副国家崇德报功之至意”。
因此,国务院确定了治丧负责人,又通令全国下半旗27天致哀,文武百官停止宴会27天,民间喜庆哀乐停止27天,一切按清代皇帝规制办理丧事。
袁世凯的棺材先停在怀仁堂正厅,家人轮流守灵。堂内外挂满了祭幛、挽联、花圈等,门前有鲜花扎成的牌坊一座,新华门外有彩纸牌坊三座。同时,还有五棚道士、和尚在堂外念经祈祷,超度亡灵。
6月28日,在中南海怀仁堂停了27天的袁世凯棺材正式出殡,移往河南彰德(今安阳市)洹上村。灵柩出新华门时,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率国务院以下各官在此恭送。灵柩由海陆军仪仗队约2000人开道,80名“皇杠”抬着。沿途布满军警,道路铺黄土,灵柩后面的送葬官兵五千多人。
当袁世凯的灵车从前门车站出发时,还鸣礼炮一百零一响,这一天,京汉铁路停止运营,专为袁世凯灵车放行。当时,开出北京的列车,除袁世凯的灵车外,还有两列车,一列上运载卫兵、消防队以及殡礼仪品和服务人员,另一列上载袁世凯旧部和政府的高级官员。这两列车在灵车后面开行,但早半天到达彰德迎灵。
到达彰德后,袁世凯的灵柩抬到洹上村袁宅的中间大厅暂放致祭。直到8月22日,才举行了下葬前的“点主”典礼,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风俗,据说经过“点主”,可以使死者早日超生。点主,就是在墓主人的“主”上少写一点,写成“王”字,然后由身份高的人,最理想的是点过翰林、主考或学政的人来点这一点。袁家的点主官便是袁世凯生前好友徐世昌。
在“点主”的过程中,袁家长子袁克定跪在下面,在音乐声中叩头不已,完毕后袁克定再行三跪九叩大礼,点主仪式结束后,袁世凯的灵柩才正式出殡、下葬。
灵柩先是用80人抬大杠抬出大门,送至坟地。然后改用24软抬入墓内石室大殿,依照择定的时辰,到晚上才安放在正中石座之上。这时袁克定率亲属和亲友向袁世凯灵柩行礼,然后退出石殿,闭上石门,袁世凯才与世间隔绝开来,这时,坟地上焚烧着大批的冥器,向袁世凯作最后的告别。
袁世凯的坟地占地139亩,又有祭田1000亩,共花费了73万多元才最后完工。袁林落成后,代总统冯国璋还派总统府秘书张一麟前来致祭。不过这个看似雄伟的“袁公林”不仅没有使人产生敬仰之情,相反一看到它,后人们总是骂不绝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