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世凯葬礼按大清皇帝规格办理,其陵寝规格为近代之最

1916年6月6日,袁世凯在北京死去。两天之后,直到袁世凯的五弟、六弟从彰德、项城赶来,尸体才开始入殓,当时,因天气较热,而且袁世凯死前昏迷的时间并不长,一直保持着饮食,所以,死后的第二天肚子就膨胀起来,向外散发着臭味,嘴角也流出了暗色的血。

等到入殓之时,臭味更大,膨胀的身体也更加胖肿了。死前做好所谓的“十二辰”的阴沉木棺材放不进去,只好临时加工定做了一个普通阴沉木棺材。大殓时,袁世凯头戴平天冠,身着祭天大礼服,俨然成了大行皇帝。

当时,北京政府发布了一道命令,追怀袁世凯所谓的“首绩”及表达“同悲”之情。内容说:辛亥革命时,“前大总统赞成共和,奠定大局,苦心尸擘画,昕夕勤劳”。所以,“由国务院转饬办理人员,参酌中外典章,详加拟议,务极优隆,用副国家崇德报功之至意”。

因此,国务院确定了治丧负责人,又通令全国下半旗27天致哀,文武百官停止宴会27天,民间喜庆哀乐停止27天,一切按清代皇帝规制办理丧事。

袁世凯的棺材先停在怀仁堂正厅,家人轮流守灵。堂内外挂满了祭幛、挽联、花圈等,门前有鲜花扎成的牌坊一座,新华门外有彩纸牌坊三座。同时,还有五棚道士、和尚在堂外念经祈祷,超度亡灵。

6月28日,在中南海怀仁堂停了27天的袁世凯棺材正式出殡,移往河南彰德(今安阳市)洹上村。灵柩出新华门时,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率国务院以下各官在此恭送。灵柩由海陆军仪仗队约2000人开道,80名“皇杠”抬着。沿途布满军警,道路铺黄土,灵柩后面的送葬官兵五千多人。

当袁世凯的灵车从前门车站出发时,还鸣礼炮一百零一响,这一天,京汉铁路停止运营,专为袁世凯灵车放行。当时,开出北京的列车,除袁世凯的灵车外,还有两列车,一列上运载卫兵、消防队以及殡礼仪品和服务人员,另一列上载袁世凯旧部和政府的高级官员。这两列车在灵车后面开行,但早半天到达彰德迎灵。

到达彰德后,袁世凯的灵柩抬到洹上村袁宅的中间大厅暂放致祭。直到8月22日,才举行了下葬前的“点主”典礼,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风俗,据说经过“点主”,可以使死者早日超生。点主,就是在墓主人的“主”上少写一点,写成“王”字,然后由身份高的人,最理想的是点过翰林、主考或学政的人来点这一点。袁家的点主官便是袁世凯生前好友徐世昌。

在“点主”的过程中,袁家长子袁克定跪在下面,在音乐声中叩头不已,完毕后袁克定再行三跪九叩大礼,点主仪式结束后,袁世凯的灵柩才正式出殡、下葬。

灵柩先是用80人抬大杠抬出大门,送至坟地。然后改用24软抬入墓内石室大殿,依照择定的时辰,到晚上才安放在正中石座之上。这时袁克定率亲属和亲友向袁世凯灵柩行礼,然后退出石殿,闭上石门,袁世凯才与世间隔绝开来,这时,坟地上焚烧着大批的冥器,向袁世凯作最后的告别。

袁世凯的坟地占地139亩,又有祭田1000亩,共花费了73万多元才最后完工。袁林落成后,代总统冯国璋还派总统府秘书张一麟前来致祭。不过这个看似雄伟的“袁公林”不仅没有使人产生敬仰之情,相反一看到它,后人们总是骂不绝口。

山西民间丧葬习俗:初丧

山西民间传统葬俗:初终。依照当地习俗,老人咽气后,子女要以最快的速度为其穿上寿衣,有些地方在咽气之前就换好了。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死者身体僵硬后,替换衣服会更加困难。

老人的寿衣包括单衣、夹衣、棉衣、棉袍或棉大衣,寿衣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,材料忌用兽皮、毛料及灰色布料。替换下来的衣服,要随手撂在房顶,等下葬时烧掉或任其风吹日晒,以驱除不详。

为老人穿好寿衣后,还要为老人理发、洗涤等整容一番。晋南、雁北等地讲究在死者袖筒里放些纸钱、面粉及用头发揉成的圆球,然后用麻披子扎住袖口和裤腿。祁县等地通常在死者左手放一串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,称之为“咬牙饼子”。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条鞭子或拂尘;把死者咽气后烧化的锡箔用纸包好,放入死者怀中;最后再给死者搂上一条麻披拧成的带子。

按当地民间说法,人死后魂归地府,纸钱、锡箔是用来作盘缠的;去地府要经过恶狗村,有面球、面饼和鞭子就能够抵御恶狗的扑咬。沁县一带把装在死者袖子里的小面饼,称为“打狗饼”。死者绝气后,口中还要放入一枚古铜钱,叫做“口含钱”。这一习俗由古代“含玉”的丧礼衍变而来。死者的亲属不忍死者空口而去,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类物品和谷物。后来一些地方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,则名为“含饭”。都是认为死者口中含钱、含饭入殓,这样到阴间才不会挨饿。

给死者装束好后,家人把死者从床榻上移到一块木板上。沁县一带还讲究“男正女侧”,即男性死者仰卧 ,女性死者侧卧 。这叫做“停丧” 或“ 停尸”。安置之后,要有一块布盖在死者脸上,闻喜一带用白布,曲沃等地则用红布。雁北五寨等地覆盖死者面部用的是一张麻纸,俗称“打善面纸”。蒙面布也好,蒙面纸也罢,古代都称为“面衣”,据说春秋时的吴王夫差是始作俑者。

东汉应劭的《风俗通义》说,夫差不听伍子前的劝谏,以至国破身降。临死时觉得不好意思在阴间再见到先死去的伍子胥,让人给他脸上蒙了一块绢帛才咽了气。人们沿用这一习俗,却不是因为死者生前做了什么亏心事,而羞于在阴间见到先死的人。有的说,是家人不忍见死者的面;还有的说,是由于死者咽气后面容不太好看。解释不同,究其实都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,让死者安息。

为死者穿寿衣时,山西人讲究不能哭。认为死者正在绝气之际,哭迷了路,死者的灵魂就无所归宿;或者认为泪水落在死者身上,会出现走尸、僵尸等不祥事故。在给死者穿好寿衣,安放停当后,全家男女老少才大放悲声,嚎啕痛哭,并烧化纸钱,俗称“烧倒身纸”、“下炕纸”,翼城一带则称为“奠魂纸”。沁县等地至死者去世的傍晚才烧纸,称为“烧黄昏纸”。五寨一带则在死者弥留之际烧纸,叫做“烧回头纸”,其意在于以金钱贿赂阎王,买通小鬼,放死者灵魂附体,重回人世。烧过纸钱以后,久久不见死者复生 ,家人才再也忍不住,放声大哭起来,俗称“嚎丧”。

死者小殓之后,家人请来同族长辈和邻里乡亲,共同商定丧葬事宜,然后亲自去或请人去亲友家报丧。长辈去世,儿孙要身穿孝衣,手持哭丧棍,奔赴亲友家叩头报丧。晋南一些地方称为“送孝”。

死者的家门口要贴白纸黑字的讣告 ,又叫“ 门状”,写明死者生卒年、月、日与殡葬安排等事项。晋中祁县一带要在街门上糊白纸,死者为一户之长,而且年龄已进入古稀之年,街门满糊以白纸;如不足60岁,或夫妇有一方健在者,只能糊半边街门,一般是男左女右;死者如系小辈,双亲尚在,则只能在门额垂贴一张白纸。晋南是把纸折叠起来剪成条状花絮,死者多大岁数,就剪几条,然后悬挂在大门外。闻喜、浮山等地称为“缟门纸”或“孝门纸”,还有些地方则叫“岁数纸”。忻州一带大门口则要插“引魂幡”。

停尸期间,死者头前或脚后要点油灯或蜡烛,俗称“引魂灯”,又叫“ 指路灯”、“ 路灯”、“长明灯”。民间迷信认为,阴曹地府一片漆黑,死者的亡灵要借助于灯光才能看清道路。同时,还要不时烧化纸钱,并把纸钱灰装在瓦罐内,留待入葬时与棺木一起埋入地下,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。这叫做“烧倒头纸”。

死者身边放一瓦盆,每次祭奠时都要往里放一些酒食,也留待入葬时埋入地下,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就不会成为饿鬼。这叫做“倒头饭”。大同、沁县等地在死者咽气的当天夜里,要前往本地的土地庙、城隍庙或五道庙举行一种仪式,沁县一带叫做“ 压魂”,苛岚一带叫做“ 告庙”,意思是向阴间报到。在鼓乐吹打下,死者的儿子用盘端一张纸,进庙磕头拜礼后 ,把纸放在香炉内,俗称“ 纳纸”。

大同一带则是烧化纸钱,名为“ 送盘缠”。翼城等地去庙里设饯,是在死者亡故的第二天深夜,要等到鸡打鸣,才烧化纸钱后哭泣而回,当地称为“烧鸡鸣楮”。定襄一带称“上望乡台”,只有这时,死者灵魂才知觉要与亲人诀别。

在死者亡故的第二天夜里,介休一带讲究家人绕街行走,一边烧化纸钱,一边嚎啕痛哭,称为“知死”或“寻魂”。这一夜,乡宁等地要在大门外设奠烧纸,当地人称为“隔夜幡送魂”。浮山等地则在本院土地神前设香案,烧化纸钱,焚烧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 ,全家人痛哭尽哀,名为“点化钱停尸期间,要有人在一旁守护,严防猫、狗等活物跳越其上;如果是在夏季,又要防电闪雷鸣,意恐“惊尸”、“炸尸”。沁县等地预防的办法是在死者身上放置刀、秤等镇物。